|
 |
|
作者:鄭安齊
出版社:沃時文化有限公司
初版日期:2025年08月01日
再版日期:
定價:720 元
ISBN:9789869684118
EAN : 9789869684118
叢書系列: 人文社科
/
精裝 / 464頁
|
|
|
|
|
|
|
 |
|
如果暴政的受害者已然消逝,我們該何從哀悼?
如果加害者的面目模糊,我們該如何指認?
如果不義的塑像已被高高豎起,我們的選擇是否只剩拆除?
如果受難者的紀念碑遲遲無法建立,我們怎麼一起合作?
透過閱讀德國的紀念碑經驗,我們能否重新審視台灣的不義歷史與暴政結構?
本書以德國反思不義歷史過程中的紀念碑設置案例為軸,作者鄭安齊耗時四年,實地走訪、爬梳、研究,嘗試為上述提問尋找出一種可能的方向:一個不再需要紀念碑的時刻。
此為第一本為台灣讀者撰寫、關於德國不義歷史紀念碑/物的考掘分析之作,完整爬梳德國轉型正義的文化實踐歷程,及各時代背景與意識形態之轉變脈絡,更進一步揭示,不義歷史的紀念碑/物,如何在歷史、政黨、民間組織及藝術家的糾纏間,逐步生成。
|
|
|
|
 |
|
作者簡介
鄭安齊,1985年生於台灣台南,2012年起暫居德國柏林,現為奧登堡大學藝術教育博士生,
柏林藝術大學脈絡中的藝術研究中心碩士。研究主要聚焦於藝術、(體制外)教育、
政治及社會之間的交互關係和張力;近年以團體的方式,於公共空間進行藝術計畫,
曾加入「不願面對的紀念碑-在『承重體』的藝術計畫」(柏林,2013),
共同發起「共造城市-都市規劃的民主想像」(台灣,2018、2019)。
曾任《藝術家》雜誌海外特約、駐德代表處文化組德國藝文生態系調研規劃調研助理、
「不義遺址標示系統設計規劃」案顧問,另撰寫文化政策及藝術相關文章,散見於藝文媒體。
編者/譯者/繪者簡介 陳韋臻
沃時文化出版總監。中央大學藝術學碩士,資深採訪編輯,曾任臺灣青年文化刊物《破週報》記者,
為多家電影、藝術、文化媒體撰寫專題及人物專訪。擅長當代文化現象銜接歷史發展脈絡,
曾參與各文化場域之口述出版之採訪撰稿、編輯。
|
|
|
|
 |
|
 |
|
|
|